孟秋时节,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山林最热闹的季节。走进泸水市六库街道六库村委会怒江付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付益公司)绿色食品(沃柑)标准化种植基地,满山的沃柑树上,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将群山和周边村寨装点得格外美丽。
“橘树下的‘捕食螨’,是做好病虫害防治的关键,工人除草的时候,千万别弄掉。”橘树下,省农科院热经所专家王自然轻声叮嘱付益公司负责人兰付益和正在除草的务工人员。
【资料图】
“‘捕食螨’可以消灭茎、叶、果上的害虫,可以让沃柑长得更好,果实更有颜值。”王自然说。
兰付益跟王自然结缘于六库街道林果产业基地建设中。
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中,六库街道积极向上申报项目,持续实施“保生态,兴产业,防返贫”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行动,引进付益公司与六库村委会合作,以“党支部+公司”的方式,在六库村委会400亩砂石地建设柑橘基地,发展经济林果,保护生态环境,拓宽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经济收入来源。
建设橘园,选什么品种、怎么管护是关键。有多年建设、管护9000亩芒果园经历的兰付益深知科技的重要性。在六库街道党委政府和泸水市科技局帮助下,兰付益到省农科院热经所寻求帮助。
“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热经所高度重视,在六库村委会橘园基地挂牌成立王自然专家科研基层工作站,王自然作为科技特派员,带领热经所技术人员对口帮扶。
“砂石土壤,海拔980米,光照强,种植有籽沃柑最合适。”王自然和热经所技术员多次到橘园基地实地考察,蹲点服务,指导兰付益将陡坡改造为梯田,引来山泉水,建设蓄水池,安装了现代化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建起了天空地一体化精准农情检测系统。
短短三年,原先荒芜的山地,橘树翠绿,飞鸟入林,绿意盎然。
“种好橘树只是起步,后期科学修剪、病虫害防治才是核心。”王自然说,怒江生态环境好,有发展绿色沃柑的优势,她把建设绿色沃柑示范基地作为目标。
“我们不但要考虑种得好,更要考虑卖得出去,卖得好。”王自然说,云南省种植沃柑的州市多,若没有特色和优势,会面临销售难问题。“怒江柑橘的特色就是绿色、无公害。”
王自然结合橘园自然环境,提出“以虫治虫”的病虫害生态综合防治法,指导付益公司科学修剪,科学施肥,精细管理,以创新之犁,深耕希望田野,积极为边疆地区林果产业探索新路。
如今,曾经贫瘠的砂地橘绿葱葱、野花怒放。王自然和兰付益带领团队全身心奋斗的绿色食品(沃柑)基地梦想成真。
2022年,六库村沃柑基地成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23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成为怒江州唯一的绿色食品(沃柑)生产基地,成为珠海市“菜篮子”稳供生产基地。
“今年基地预产1000吨沃柑,已被珠海市以每市斤10元的价格提前预订。现代农业科技将以前我们不敢想的事变为现实。”兰付益说。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橘树生长情况,要实时记录。结合光照、雨水情况来浇水、施肥。保证橘子面相好,甜度、水分适当。”阳光下,王自然细细向橘园技术负责人杨云宏讲授管护技能。
杨云宏刚到基地,不懂柑橘种植管理技术,也不会操作现代化设备。在王自然指导下,他学会了使用滴灌设备、无人机撒药,掌握了剪枝、补种等园艺,吃上技术饭,拿上高工资。他说:“除了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王老师还要求我们定时上传果树照片或视频给她,远程指导,确保橘树健康成长。”
王自然将培养本土柑橘种植管理人才作为核心。她带领队员和六库街道农技人员以橘园为平台,采取“田间作业+现场教学”培训方式,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手把手教授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村民刘再仙在橘园务工一年多,积攒了种植经验和资金,自己种了一亩柑橘,收入逐年提高目前。目前,橘园已培养出30余名橘子种植、管理技术员和种植能手,兰付益成为国家级乡土专家。
砂地变橘园,增绿又富民。如今,橘园果实飘香,丰收在望。但王自然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仍然足行峡谷,把科技兴农的论文写在峡谷大地上,希望付益公司绿色沃柑种植经验、技术能推广到更多橘园,探索橘园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子……
“橘园地处半山腰,离六库城只有十几分钟车程。站在橘园,城市美景一览无余。周边有半山步道、青山公园、小沙坝服务区等景点,有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独特优势。”王自然说,她在研究在橘园种植与柑橘相适应的鲜花,防治病虫害,吸引市民登高览城,摘橘赏花,打造多元的现代化绿色沃柑基地,播散现代农业科技种子,培养出更多像兰付益似的乡土专家、科技能手,努力让怒江州更多的青山变成可“兑现”的金山银山。